贵州大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王阳明先生诞辰543周年!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12

帖子

5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6: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年10月31日,是中国全能大儒“知行合一”的古圣先贤:阳明先生(王守仁)的543岁生辰。

   在此,向中国伟大的古圣先贤致敬!!!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两会”讨论时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王阳明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阳明先生,承千年儒学之大成、融立功立言立德之大行,是一座“向上向善”的丰碑,是一盏浓缩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可以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灯!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知行合一”,需要精神世界的回归。我们需要这样一盏灯,在我们内心亮起来!

    这盏灯,就是阳明心学;这盏灯,就是“致良知”!

开创 承袭 弘扬 发展阳明文化浸润黔中大地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因得罪朝廷权贵而受到贬谪处罚,经过长途跋涉的生死险境,躲过宦官刘瑾一路派人追杀,终于到达了他的谪居地—位于贵阳西北70里的龙场驿。然而,龙场地处万山丛中,对外交通闭塞,王阳明与周围世居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异风异俗、语言不通,且无居处,只能栖身于草庵和山洞之中。
  迥异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王阳明从生命的紧张和焦虑中走出来,他感受到的依然是人生的无穷困厄,以及由此所凸显出来的生命局限性与不完全性。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未能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
  于是,在龙场陷入困厄之中的王阳明,面临的不仅是要从世俗外部的得失荣辱中超越出来,而是要从生命内部的困扰焦虑中解脱出来。王阳明苦苦探寻人生意义的究竟真实,时时内观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在与古代圣哲“内在融通”的体验中领悟当下,最终有了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的精髓是对儒家传统“格物致知”说的新诠释——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王阳明的格物新说,不仅在理论上大破大立,别开生面,有突破传统权威的意义。而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王阳明又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其中,“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是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如此,知行关系与格物新说相辅相成,使得实践与悟道合为一体。
  从此以后,阳明思想像决堤之水一泻千里,流向华夏大地。“龙场悟道”作为王阳明思想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在贵州学术发展的历程上更是一件大事件,而修文龙场也被后来学者视为心学“祖庭”、王学“圣地”。
黔中王门 首开地域学派风流

  汉以来,儒家文化便开始向西南传播。尽管舍人、尹珍等儒家学者的开垦拓荒,使得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得以发展,但在很长的时间内,贵州依旧是个对外封闭的少数民族世界,直到明代屯军,才逐渐耕读传家,向文人士大夫转变。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张新民曾考证,在14世纪,贵州已经开始形成士大夫社会,士绅阶层给王阳明的心学传播准备了受众,但并未形成地域思想学派。王阳明“龙场悟道”后诞生的心学思想体系,为贵州第一个地域思想学派的产生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学术条件,而随着王阳明本人在龙冈书院与文明书院的讲学、推广,贵州第一个地域思想学派——黔中王门也随之诞生了。
“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冈始也,龙冈之有书院,自王阳明先生始也。”正是在王阳明的影响下,贵州不仅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院讲学活动,还开辟了一种新的精神发展方向。由于王阳明在书院教育中倡导自由讲学,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而其门生不仅在思想上承袭先师,在教学风格及方式上也为其师所熏染。在黔中王门的代表人物中,陈文学、汤伯元、孙应鳌、李渭、马廷锡等人承先启后,寻途探求,推波扬澜,终生不已,一方面发扬光大了王阳明所传下的心学思想,使其朝着更加质朴笃厚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或加快了儒学在贵州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使本土学术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自黔中王门产生以后,贵州文教之风分浸润全省各地。至嘉靖、万历间,学者讲学之风大盛,王门后学纷纷以建书院,讲心学,传播师学为己任,致使贵州的书院建设,如雨后春笋空前发展。而黔中王学一方面透过自己的文化视域解读王阳明,从而将心学系统大心仁人的绝对主体性精神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地方质美民风与阳明心学相互结合的优势。  

龙场悟道 不可置否的外部原因

12岁树立成为“圣人”的理想,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即使在环境极为艰苦的修文龙场,王阳明仍然写下了46卷《五经臆说》。这种对待理想坚持不懈,凡事追根究底,不盲从任何已有学说的个性,也成为了“龙场悟道”的内在动因。贵阳学院教授陈平略认为,王阳明之所以能在贵州龙场悟道还着有它不可置否的外部原因。
  在史料的记载中,王阳明初到贵州龙场之时,穴居于阴冷潮湿的山洞里,住的日子久了,与当地百姓渐渐亲密起来。因为对王阳明的遭遇深表同情,龙场当地的老百姓主动为他伐木修建房屋,虽然简陋,但可遮风避雨。这些与王阳明非亲非故的人,所给予的无私援助,使他非常感动,欣然写下《何陋轩记》,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意思,将此住室命名为“何陋轩”。当时。彝族首领安贵荣知道王阳明在龙场的艰难处境后,便主动在生活上给予他各种照顾,经常派人送米、送肉、送鸡鸭和柴薪,还馈赠金帛鞍马。后来安贵荣有废除“龙场九驿”之意,王阳明耐心规劝,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便有了三封《致安宣慰书》。
  正是这种“礼益隆、情益至”的密切交往,让王阳明看到了人世间还存在着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意义世界与情感世界,以及龙场老百姓身上的质朴和真实。王阳明认为,龙场老百姓所具有的这种真实、质朴的品质,正是成为圣人的基本品质。人人都有生命成长的要求,天下没有不可化之人。人有已实现之善,有未实现之善,教育的目的则为巩固已实现之善,实现未实现之善。
  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每谈到道德修养的方法时,常说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减去贪欲,回到一种真实、质朴的状态。在这种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就能不断地走近圣人。由此可见,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受到了龙场老百姓的启发。接着,他在贵州质朴的文化风气下讲说本心之至善,并积极开展各种淑世教化活动,很快就引起了读书士子的强烈共鸣,获得了教化生命的真实效果。
  张新民认为,这对于王阳明一度受到伤害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阳明与贵州互敬互助,不仅阳明心学深深地影响了贵州人民,贵州人民也用其质朴、真实影响了王阳明。
弘扬王学 历代学者承前启后

         “龙场悟道”先发于贵州,而浓郁的阳明情结,也促使贵州人自然成为弘扬阳明文化的强力推手。明万历、隆庆年间,阳明弟子风行天下,他们四处讲学,建祠堂、办书院、刻语录,形成一股强劲的阳明文化冲击波。
  其中,正德、嘉靖年间的王学代表人物有陈文学、叶子苍、汤伯元等,他们积极收集整理阳明先生在黔诗文,嘉靖十四年,首次刊刻先生《文集续编》三卷。还联名请求推动在府城建成王公祠,在龙场建阳明祠,供民众瞻仰。于是,当嘉靖十三年监察御史王杏考察贵阳时,竟然惊讶地发现贵阳闾巷处处有越音,询其故,皆言是“龙场王夫子之遗化”,又见贵阳士子有走龙场拜祭王公者,有遥拜祀于家者。到明隆庆、万历年间,贵州进入王学活跃的高潮时期,经阳明弟子蒋信、徐樾等人的薪火传递,贵州王学迅速壮大成熟,一批闻名全国的心学名士出现。
  此外,贵州还是最早刊刻王阳明著述的地区之一。张新民在《论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深远历史影响》中写到:嘉靖年间贵州按察使胡尧时所刊刻之王阳明著述凡三卷,每卷卷末均有“贵州都司经历赵昌龄,耀州知州门人陈文学,镇安县知县门人叶梧校订”字样,分三行并列刻录,书名题曰《新刊王阳明先生文录续编》。书名冠以“新刊”二字,是因为已有《王阳明先生文录》一书,新刊本则主要为补遗工作。由此可见,至迟在嘉靖十四年之前,贵州已多次刊刻过王阳明著述,仅书名可举者即有《居夷集》《传习录》《阳明先生文录》《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贵州王学研究进入全面开发与转化创新阶段。一批王学爱好者以追随先贤的热情和学术担当,他们有的拿起相机沿着阳明先生走过的足迹,从贵州到全国,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遗文故事、碑刻石刻等一手资料;有的埋头全面研究王阳明在黔的文章、书信、诗词,遍查地方史志、人物传记,用大量的史实呈现王阳明的学术创造。
贵州人文 继承发展阳明文化

  今天面临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变化,现代人所需要的心灵支撑,也依旧能够在500多年前的王阳明那里找到答案。
  王阳明因为坚持原则而受罚,而当时饱读诗书的满朝文武,关键时刻却一个也不站出来讲良心话。可见有文化与有良知并不能划上等号。而王阳明来到贵州,却从当地的老百姓的身上看到了真心与质朴,由此激发了他“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如此,就给王阳明思想打上了贵州文化的烙印,而今天在这一思想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时也显得更有意义。
  张新民教授谈到,在王阳明心学中存在着良知、致良知、良知教、良知学这四个层次。首先,良知是天然的道德本心,人人都有。但既然人人都有良知,那为何还有那么多恶劣行为?如何让良知光辉普照社会,就是致良知,要把良知实践化、社会化、经验化。比如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致良知。而用良知来帮助他人,即良知教。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要有教无类,但每个人的良知不同,因此又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接引人。后学把良知系统化,理论化,就成了良知教。从根本上来说,良知是实践的,是修养的。致良知需要他人帮助,所以形成良知教;理论是学者的事,但实践是人人都可以的。于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珍惜自己的精神生命,健康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是阳明文化所留下的宝贵财富。
王阳明的贵州印迹

  尽管王阳明在贵州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却留下了不少遗迹、书稿。作为阳明心学的发源地,修文自然是首当其冲,那里有阳明洞、三人坟、天生桥、龙冈书院等。后来,他在贵阳讲学,在市府路、甲秀楼等地也都留有遗迹,他曾路过黄平云飞崖写下不少诗歌,对于黔西的象祠,也写了《象祠记》。
阳明洞

  位于贵阳市修文县城东栖霞山,因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于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于此洞而得名。从明、清开始,阳明洞就是王学研究者和文人学士拜谒游览的佳地,后来更被视为“王学圣地”。洞内有很多摩崖石刻,2006年,阳明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龙冈书院

  栖霞山是横亘于稻田中的一座小山,被当地人称为龙冈山。在阳明洞居住的近3年时间,王阳明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形成以“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同时,王阳明还在龙冈山上办起了龙冈书院,召集学生讲学,培育了阳明心学的第一批学生。从龙冈书院到江西濂溪书院,再至浙江稽山书院,构成了阳明学说的传播路线。
文明书院

  在贵州期间,王阳明曾应贵州学政席书的邀请,到贵阳文明书院讲解“知行合一”,培养了众多贵州弟子。1509年,王阳明在文明书院讲学和居住,而经考证其所作的《答毛拙庵见招书院》《书庭蕉》《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三首诗都是记文明书院事。而其弟子蒋信任贵州提学副使后,将文明书院修复后,延师授课。作为贵阳最早设立的书院,文明书院存在于元、明两朝,历时约257年,其旧址位于今天的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15号。

阳明祠,纪念王阳明的圣地

        阳明祠,位于市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而建。大型民间祭祀活动在这里已持续九年,该祭祀活动也将持续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9-29 09:33 , Processed in 1.8019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