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标题: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打印本页]
作者:
ludaxia
时间:
2021-9-5 00:00
标题: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点击上方“深大社科学报”可订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目录摘要
市场导向与行政理性:清代盐政
运作的原则和机制
黄国信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清代食盐贸易制度,学术界一般以专卖统称而彰显其与市场脱节的计划色彩。不过,通过分析清代官方人口和盐引数据,可见清代盐政宏观上具有盐引额分配符合市场容量的特征;而清王朝在新开疆域的盐法设计、盐引额分配和盐区划分等重大问题上,市场导向性更为明显。但分区行盐制度导致盐区的边界地区盐务纠纷与冲突连绵不断,与市场导向明显悖离,这与官员们在盐务考成、保护两淮盐课、维护自身盐务利益、维持千年盐务传统等问题中形成的行政理性和制度的路径依赖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导向、特定情境下的行政理性、长期以来的制度路径依赖共同构成清代盐政运作机制。该机制使清代盐政表现出局部地区违反市场逻辑与宏观上具有一定市场导向的矛盾现象,并通过令人嘱目的局部地区之冲突与纠纷,引导出对清代盐政完全脱离市场的误解。
关键词:
清代;盐政;运作机制;市场导向;行政理性;路径依赖
作者简介:
黄国信,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
明清近场私盐治理的改革困境
及制度移变
吕小琴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
明清近场私盐贩卖主体为贫难人群。他们大都迫于生计,或就近贩盐,或跨区贩盐,通过赚取差价取得一定收入,贩卖近场私盐虽然有悖于法,但却是近场社会贫难人群重要的生计模式,具有社会合理性。因此,在杜绝近场私盐的同时进行近场贫难人群救助就成为摆在明清历代统治者面前的难题。从明代近场私盐弛禁条例到清代老少牌盐制度,明清统治者不断尝试以制度改革来解决这一兼具盐业管理和社会救助双重属性的治理问题,但制度施行后的效果远未达到统治者的预期,最终导致老少牌盐制度被废,仅保留近场私盐弛禁条例。究其原因,贩卖私盐只需惩罚,但救助却需要管理。以私盐合法化的手段解决社会救助问题,等于将低成本的刑罚问题转化为高成本的管理问题,这显然已经触及了明清统治者治理能力的“天花板”,甚至民国时期依然没有突破此种治理瓶颈。因此,近场私盐治理改革必然面临无疾而终的结局。
关键词:
明清;近场私盐;改革困境;制度移变;弛禁条例;老少牌盐制度
作者简介:
吕小琴,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
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
行动框架与路径选择
袁利平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亟待治理的关键问题。在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方面。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框架可从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视角、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维度进行搭建,在行动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志智双扶,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在路径上不断加强教育经费可持续性投入、增强文化治理建设、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实现贫困治理精准化及构筑多元主体协同式参与,继续为全球贫困治理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
袁利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一流”大学校长群体职业化转型:
关注热点、原因及模式
童 锋1,2 ,盛创新2
(1.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2.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
现代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而大学校长是引领大学各项事业发展的发动机。大学校长任期是有期限的,但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无限的。大学校长具有双重身份,其理论上是一个学者,而实践中却是一个职业。一般而言,通过大学校长任内发表文献观点可窥探出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和职业化转型。围绕“一流”大学校长群体任内在CNKI刊发高教类成果的数量、期刊、下载次数、引用率及高频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他们在任期内基本上摈弃“原生态”专业领域的研究,继而转向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聚焦“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教学改革、创新型国家、本科建设等高频词进行系统的研究,“一流”大学校长往往选择“个人魅力”主导的“专家治校”模式。政府与社会、大学及校长自身因素合力助推了“一流”大学校长群体职业化转型,并由此形成“衍生的职业道德”,这为助推“双一流”建设和探索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
“一流”大学;校长群体;职业化转型;“专家治校”模式;高校类成果
作者简介:
童锋,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盛创新(通讯作者),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健全体系是文化产业迈入新发展阶段
的时代要求
范玉刚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北京 100089)
摘 要:
文化产业的复杂性要求在健康理性发展中必须遵循双重规律,其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供给及其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满足,必然以对一般生产规律的遵循要求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在市场灵验机制的发挥中促进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以彰显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表征;同时,文化产业的内容为王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要求在文化创造中弘扬人的自由本性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非生产劳动”特性,必然要求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尊重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大众文化消费的多层次性,在开创多元文化发展格局和激发创意活力中引导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进而在新发展阶段担当文化使命。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增长,更是着力于一个民族艺术想象力、文化创造力、审美品位等文化价值的提升。这既是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产业迈入新发展阶段要着力回应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
文化产业;健全体系;新发展阶段;文化使命;软实力
作者简介:
范玉刚,文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和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0年度学术报告
周建新,胡鹏林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
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总体上关注疫情下的文化产业困境、突围和高质量发展。在学术热点方面,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直播、电竞和短视频等主题研究成果较多,反映了学术界对社会热点、产业困境、文化科技和新业态的广泛关注。在文化产业基础理论、产业业态、企业园区、产业政策、区域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成果越来越关注概念要素、细分领域、产业链条、产业立法、区域协同发展等主题。在文化产业年度报告方面,尽管成果数量有所下降,但成果逐渐规范化,成为学术界的年度必读书目,也成为政府决策参考和企业发展指南。在文化产业会议和期刊方面,学术会议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在线化、热点化、创新化等特色;学术期刊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高质量论文的刊发,并通过新媒体传播,受到政、产、学、研等各界的普遍关注。202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转折点,未来需要继续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业态的研究,增设文化产业博士点,加强社会效益为先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
中国文化产业;学术报告;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旅融合;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业态;疫情下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周建新,法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区域文化研究;胡鹏林,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化产业研究。
世界产业分工秩序:特征、挑战与重塑
黄 河,周 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当代世界产业分工秩序诞生于二战结束的漫天硝烟之中。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美国构建了由其主导的世界产业分工秩序,这一分工秩序呈现出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金融实力为抓手、以科技实力为支撑、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方式、以发达国家间合作为保障等特征。发展中国家在现有世界产业分工秩序下难以获得真正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分工秩序不公平,更为倾向发达国家;产业分工结构不科学,更为依赖发达国家;产业分工自主性不强,更为依赖出口市场;产业分工科技落后,更为倾向低端产业。打造植根于多元产业分工视阈下的世界产业分工新格局,构建多元产业分工秩序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多元产业分工是在现有分工秩序基础之上,由相关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与供给意愿,联合其余发展中国家或部分发达国家打造的更为民主、可靠、安全、智能的产业分工秩序。中国应当在多元产业分工秩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安全、生产、金融、知识四大结构性权力,将多元产业分工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推动多元产业分工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产业分工秩序;多元产业分工;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
作者简介:
黄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周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供应链纵向协同创新:
来自商业信用融资的证据
孙 辉1,张仁寿2
(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在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以及企业可用资源日趋紧张条件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建立纵向协同创新联盟是业界新动态。开展更加广泛的协同,有效整合创新联盟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提高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供应链协同创新视角,基于2013~2018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数据,实证探讨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对上游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效应与传导路径。研究发现:供应链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利于其获得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融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传递企业价值和市场地位的信号,供应商集聚进一步通过竞争机制施加影响,推动下游企业获得商业信用融资。具体而言,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力度与产业链下游的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供应商通过商业信用参与企业创新的情况在供应商集中度不同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创新效率高的企业在供应商集聚的地区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商业信用融资。
关键词:
企业创新;供应链创新;商业信用融资;集聚机制;纵向协同;产业集群
作者简介:
孙辉,经济学博士,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技术创新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张仁寿(通讯作者),管理学博士,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企业技术创新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冷战后资本主义阵营衍化:
进程、特征及影响
钮维敢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616)
摘 要:
近30年来,资本主义阵营并未因冷战结束而瓦解,而是仍然存续衍化。其衍化的第一阶段(漂流、凝聚与优化时期)由是否需要保留资本主义阵营到对资本主义阵营整合凝聚并同时迅速扩张,资本主义阵营功能由防御为主转向进攻为主;第二阶段(疲软与强行调整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对外扩张劲头衰减,内部分歧及争权夺利之势加重,资本主义阵营的离散性与凝聚性交错显现;第三阶段(内讧风起云涌时期)资本主义阵营成员国与主导国矛盾恶化的离散态势凸显,但总体上依然若即若离。资本主义阵营衍化的主因是美国维护全球霸权与获益、以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认同为核心的冷战思维作祟、成员国角色获益。从长远看,资本主义阵营衍化阻碍国际格局良性转型,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其敌视中国是常态的;其成员国因本阵营的内部矛盾与中国合作,是国别利益驱使的游移行为;其离散状态与阶段性困境客观上有益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及中国和平发展。
关键词:
资本主义阵营;衍化进程;冷战思维;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国际格局;多极化
作者简介:
钮维敢,法学博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学科带头人、教授,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
从资本逻辑到人民逻辑:生命政治
本土化的
主题与方向
李爱龙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生命政治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就中国社会的实体性内容而言,这股研究热潮表征的是生命政治的本土化。其一,就思想主题而言,生命政治的本土化将立足点从“市民社会”转向“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议题,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推进“类生命”的现实建构。其二,就理论视域而言,生命政治的本土化植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土壤中,转变对国家治理的知识论态度,积极建构合乎人性解放的国家治理理念。其三,就思想使命而言,生命政治本土化致力于揭示并克服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将对资本文明的激进批判转化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探索,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提供理论资源。
关键词:
生命政治;本土化;人民逻辑;美好生活需要;治理现代化;文明新形态
作者简介:
李爱龙,哲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新时代基层协商治理体制、
网络构建与发展路径
文丰安
(重庆社会科学院 改革杂志社,重庆 400020)
摘 要:
基层协商治理是新时代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基层协商能力,实现基层协商民主治理。新时代基层协商治理的体系建构包括实施多层次治理体制、促进多中心协同治理和建立“整体型”政府治理机制。在协商治理的网络构建方面要把握基层协商治理网络体系构建的基础、方式的转变及对外沟通形式的变化。新时代基层协商治理需要不断丰富各基层单位分权治理模式,使原本集中的基层政府权力分别向基层自治组织、契约外包市场及社会流动;要提高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使基层协商治理能力的公信力得到提升;要构建完善基层事务参与制度,支持群众和社会在治理中拥有更大涉入的空间;要建立协商治理问责制度,突破财政、政治、绩效三种传统问责制度,促进基层治理的理性化、透明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关键词:
新时代;基层协商;协商民主;协商治理
作者简介:
文丰安,执行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等研究。
互联网医疗:线上医患交流模式、
效果及影响机制
曹博林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
互联网医疗是国家积极鼓励发展的医疗模式,而线上医患交流是互联网医疗的重要一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医患交流受到广泛关注,开始成为人们重要的医疗补充方案。基于对线上问诊医生和患者的深入访谈,按照医患扮演的核心角色及患者参与度的高低,可将线上医患交流模式分为家长式、消费式、咨询式以及协商式4种类型。家长式交流模式延续了传统线下医生主导的逻辑,以疾病为中心,以解决疾病问题为导向,患者参与度较低;消费式交流模式同样以疾病为中心,但患者的参与度增强,主体性得到提升,医患之间的权力关系更为平等;咨询式交流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医学人文主义,重视医患沟通与医患关系;协商式交流模式则是一种趋于理想化的医患平等交流状态,以患者为中心,且患者参与度较高。线上医患交流拓展了疾病问诊效果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医患交流模式带来的线上问诊效果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患者满意度、患者疾病治愈效果、患者健康素养提升以及健康行为促进等维度,而患者期待、医生转变、技术赋权以及互联网环境是导致问诊效果差异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在线医疗;在线问诊;医患互动;医患关系
作者简介:
曹博林,传播学博士,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交媒体与健康传播研究。
后世界风险社会的不可逆转型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摘 要:
现代工业社会“无限度的扩张”和“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必然推动世界风险社会向后世界风险社会挺进,新冠疫病以“风暴眼”方式横扫世界,将人类强行推进后世界风险社会。抵御风险的政治动员将超越地缘国家而走向世界主义,因为后世界风险既源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更来源于环境、自然、物种和人类自身的局限及其历史,形成时间生成空间、空间敞开时间的互为推动特质,导致不可控的自为状态和“政府失灵”。要走出以后环境风险、后技术风险、后疫病风险、后政治-经济风险为表征的后世界风险社会,必须检讨现代化之启搏器的实利主义全球化,才可化解后世界风险社会的焦虑和恐慌,引导后风险时代生态理性地面对无所不在的不确定性而走向新的世界联合,重建共生存在文明。其基本努力是重建“人的世界性存在”、“自然为人立法”和“有限生存”的存在认知,以“自然、社会、人”共生存在为指南,以同情理解为动力,探求共生共治行动准则,重建共生共治的行动框架和行动方式。
关键词:
后世界风险社会;新的世界联合;共生存在文明;同情理解;共生共治
作者简介:
唐代兴,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二级教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理性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逻辑理路、
伦理问题及规制方略
匡文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新技术的出现会给使用者带来新特权,这种特权往往会打破旧局面,挑战固有秩序,并引发一系列新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即权力”体现为经过用户和技术“赋权”后,算法推荐技术具有了筛选、定义、推送信息和记录、存储个人数据的特殊权力,并在某种意义上取代了传统媒体的价值判断和把关权。算法在拥有这些权力之后,其动机和执行结果并不都是“向善”的。在受众层面,信息茧房、数据滥用、算法黑箱、把关权的迁移等问题对用户的隐私权、自主权、知情权、平等权、被遗忘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在行业层面,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专业新闻机构的垄断性地位受到冲击;在社会层面,媒体的公共性及其作为社会公器的监督作用被削弱。面对算法推荐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伦理困境,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算法模型中提升人的主导作用,寻找效率导向的“算法”与公平导向的“新闻”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建构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规范原则及应用细则。
关键词:
大数据;算法推荐;算法歧视;算法黑箱;隐私侵犯;被遗忘权
作者简介:
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
从抗疫故事、情感主题到场景再现:
瘟疫遗产地构建的欧洲经验和模式
肖 波1,陈 泥2
(1.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2.华威大学文化与媒体政策研究中心,英国 考文垂 CV4 7AL)
摘 要:
欧洲有三处著名的瘟疫遗产地:苏格兰的玛丽·金小巷、英格兰的亚姆村、德国的上阿默高镇。三地共同见证了17世纪鼠疫大流行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分别展现了封锁隔离、集体自律、坚定信心的抗疫理念和方法,留下了深刻的抗疫经验和记忆。它们的文化记忆在过去三百多年中被反复渲染、取舍和建构,分别凝聚成“灾难恐惧”、“人性致敬”、“乐观感恩”的主题精神,这些精神以及造就精神的场所进一步发展成为有历史内涵的回忆之地。三地进而以恐怖体验、现场朝圣、娱神狂欢等方式发展遗产旅游,实现了瘟疫遗产的生动延续与活态传承、文化记忆的激活与再现。这类因地制宜而又别出心裁地存储、取舍、激活抗疫文化记忆的生动案例,可以归纳为瘟疫遗产地构建与传承的“欧洲经验”。2020年全球抗疫将形成新的文化记忆,当今的记忆亦将被存储、取舍和再现。站在前人肩膀上,今人在面对共同灾害时应该能够沉着应对、行稳致远。
关键词:
瘟疫遗产地;文化记忆;活态传承;欧洲经验;抗疫故事;情感主题
作者简介:
肖波,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研究;陈泥,英国华威大学文化与媒体政策研究中心博士,主要从事文化政策研究。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755-26534976
投稿邮箱:sdxb@szu.edu.cn
官方网站:http://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深大社科学报
欢迎光临 贵州大学 (http://bbs.16huish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