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标题: 中国傩戏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开飞机的穷人    时间: 2018-5-9 14:53
标题: 中国傩戏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傩戏研究”专栏征稿

贵州是中国傩戏重镇,时值“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由研究会刘祯会长主持,《贵州大学学报》自2018年第2期开设“傩戏研究”专栏,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平台,欢迎关注和投稿!在此转载刘祯会长的主持人语和本期专题论文摘要,以飨读者。



傩戏研究专栏
学术主持人:刘祯

学术主持人语:
         学术研究的深入,一方面走向专业化,越来越细致,分门别类,成为一个系统的子系统,甚至是子系统的再细化,关注文化生命机体的有机组合,重视内部结构互动交织的复杂关系,以突出个案的方式呈现文化的微妙细节;另一方面则是超越具象和微观,走向宏观和大视野,展开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甚至综合性研究,呈现文化体系之全貌。在人文艺术领域,由于传统史家并不重点关注小传统的民众生活状态,又囿于后世研究者的大传统学术观念与思想谱系,傩戏研究的历史不长。尽管傩戏虽然未必能够进入庙堂,却是乡土仪式生活的重要部分,扎根于民间文化土壤,展现活态的历史现场,关联着当地的民俗乡习,据此不仅可以观风俗之盛衰,知民情之得失,亦能考政治,察制度,其文化意义绝不可浅而视之。正因如此,近年来有更多的学者从案头走进乡间,接触民众,观察风俗,解读社会,发现傩戏傩文化,不仅广泛搜集傩戏资料,系统整理傩戏剧本,拍摄记录表演现场,寻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并建立专门之学科,既从傩戏表演的具体细节展开研究,又从宏观展现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仪式习俗的风貌,其意义不仅是填补学术史的空白,更是学术思想和理念的深刻变化,极大推助于学术之向前发展,也有益于促进乡邦文化事业的建设。
        关于傩戏傩文化,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祭祀戏剧、仪式戏剧、或者宗教戏剧,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民间戏剧研究,这样更具有包容性,也更可看到这一对象的存在本质。
        学界最早关注傩戏,并将其作为一种民间演出和祭祀活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期,此前虽然亦有对“傩”的文献读解,但零散不成系统。尽管研究工作刚刚展开,这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探寻,便在随后极端的思想文化思潮中就被吹折了。1980年代后,祭祀演出、仪式戏剧复为学者们所关注,也掀起了一股“傩”的热潮。非遗保护以来,进一步助推了这种祭祀演出和仪式戏剧的发掘、整理、保护和研究。虽然学者仍然会从传统“艺术”的某一视角切入,如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学科分析其艺术价值,但最终仍必须走进傩戏生存的活态民间场域,探寻活态的文化与意义,从而探讨戏剧起源等话题,才能对傩戏的内容与价值具有更为贴切、深入、崭新的理解。而就祭祀演出现象来看,它不是单一的文化事项,甚至也不是单纯的艺术表演,是乡民历史文化遗存之具体见证,展现民族文化心理、情感、价值、伦理及信仰之认同,这一特性也决定了祭祀演出的历史性、古老性和原生态形态,也引发越来越多学科的重视,包括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性、文学、哲学等等,其研究呈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研究的复合特性,这也是当下祭祀演出研究始终保持“热”的原因。在本人看来,以祭祀演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孕育着人文艺术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它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态与此前我们所熟悉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观念等等很不相同,由此我们也可以相信,重新进入傩戏表演的日常存在世界,理解其精神情感、文化价值、伦理信仰,才能打开小传统民间文化的广阔空间,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2018年也正值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研究会也步入“而立”之年,尽管在过去特殊的年代,傩戏研究有过压力和困难,经历坎坷与风雨,但经过学者们的执着与努力,终于开启了研究的新局面,并汇入“非遗”保护的系列。目前,研究会每年都组织有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研讨和考察,参与各地祭祀演出、仪式戏剧的发掘、保护、整理和研究,也形成一支具有年轻活力和学术素养的研究队伍。籍此契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合作,开辟“傩戏研究”专栏,将更多新的傩戏研究成果推出,以此催生一批具有范型意义的学术成果。相信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首期傩戏专栏特推出四篇有分量的文章。刘祯研究员《“破盆”目连:祭祀与戏剧——贵州道真县目连戏的发现及意义》,无论文献价值,还是由此进行的宏观认识和研究,对当前目连戏、祭祀戏剧研究都富有启发。周华斌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祭祀文化研究,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祭祀、仪礼、戏剧的学理思考》一文则是其多年研究的一种理论和文化思考。相传旱魃所在之地就有旱灾,民间驱赶旱魃意味着求雨,由此形成的巫术化求雨仪式由来古老并广泛见于华夏大地。李祥林教授今年关注羌族“非遗”保护,其《傩戏学视野中的羌区“斗旱魃”》,结合历史上及各地的“旱魃”现象,剖析羌族地区的“斗旱魃”祭祀文化。贵州独具特色的地理地貌和民族人文环境孕育了多样化的傩信仰形态,吴电雷博士的论文《论贵州民族傩信仰的社会性》主要论述了傩信仰自然和谐的生态内质及其社会规约性,认为其对提升民众精神品格,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维系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祭祀、仪礼、戏剧的学理思考
周华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大戏剧论坛》学刊主编,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理事,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会副会长等。

“破盆”目连:祭祀与戏剧
——贵州道真县目连戏的发现及意义
刘祯
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梅兰芳纪念馆馆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摘要:道真目连戏一般为丧葬演出,丧葬者为女性,而没有生产过的女性和男性死亡,不表演目连戏,不是以娱乐与艺术的名义进行。演中人物多戴面具,这是道真县目连戏与其他各地目连戏演出的显著区别,也是该目连戏演出与傩班一体的重要标志。在目连戏研究最热之时,南方绝大多数省份目连戏发掘和演出此起彼伏,贵州始终没有进入这一“热”的研究视野中。道真县目连戏的演出,不仅填补目连戏演出和传播区域范围空白,其独特的祭祀表演为我们提供了对目连戏全新的认识。

论贵州多民族傩信仰的社会性
吴电雷
文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教授。

摘要:贵州较有特色的地理地貌和历史人文环境孕育了多样化的傩信仰形式。傩信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且根深的社会性质,给域内外多民族的家庭社会、村寨社会、公众社会甚至国家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傩信仰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内质及其社会规约性,对感化提升民众的精神品格、整合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维系多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服务新农村生态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傩戏学视野中的羌区“斗旱魃”
李祥林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摘要:研究羌戏,有个话题绕不开,就是“斗旱魃”。《羌族释比经典》收录的剧本中未见有此,但跟傩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这种仪式戏剧曾流传在川西北羌区,属于由村民自扮自演的“寨子戏”,今天从艺术人类学或民俗艺术学研究羌族戏剧文化时对此不可忽视。
本期图片拍摄:刘祯


投稿邮箱:gdxbysb@163.com   
联系电话:0851-83621810   88293189
微  信  号:gdysb2016
邮发代码:66-62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贵大艺术版”,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2期
经作者授权发布
编审:刘祯
编辑:江棘





中国傩戏学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发布国内外傩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与最新资讯,介绍中国傩戏傩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现状,为学者和各地傩友提供交流沟通平台。




欢迎光临 贵州大学 (http://bbs.16huish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